※ 2014.09.08 歷史 ※
 納粹時期「安樂死」受害者紀念碑揭幕
 9 月 2 日,柏林愛樂廳旁,一座納粹時期安樂死受害者紀念碑揭幕。在納粹時期,可能只是學習障礙,就足以成為「被安樂死」的理由。
 在納粹時間,一個名為「T4行動」--得名自其總部所在地址:動物園街 4 號(Tiergartenstrasse 4)--其實是另一個屠殺行動。納粹意識型態以「有用」(Nützlichkeit)和「被需要」(Brauchbarkeit)定義人的生命價值。也因此患了不治之病、精神障礙之人,就被納粹視為無用之人。而 T4 行動,就是以「有系統」的方式催毀這些人。
 自 1939 年開始,醫師和護理人員接獲命令,送出這些病患。T4 行動自 1940 年開始執行,病患被送入毒氣室,而後屍體被焚化。至 1941 年 8 月,約有 7 萬人死於這個計劃。
 僅管是祕密執行這個計劃,流言依舊四起。受到當時民眾強烈反彈,包括第三帝國主教也表示「無法忍受」,於是改以另一個方式執行--這些病人常常是被餓死、或是被投以安眠藥、嗎啡等藥物致死。至 1945 年,受害者約近 30 萬人。二戰時期的德軍佔領區部份,至少可以找到 30 個執行死亡計劃之處。
 一個長達 24 公尺的藍色玻璃牆,代表著納粹時期所認定「有價值」和「沒有價值」的生命,兩者之間有多麼的模糊。
 受到這段歷史影響,今日的德國涉及「安樂死」的議題,仍是相當程度的禁忌。
 http://www.tagesschau.de/inland/euthanasie-gedenken-100.html
 http://www.morgenpost.de/…/Gedenkstaette-in-Berlin-erinnert…
 http://www.welt.de/…/article13934285/Aktion-T4-Nazis-morden…
 圖片攝於1941年春,運送殘疾人士至T4行動執行地點。